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

新港 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Part1

話說要來新港,網路上搜尋好玩的地方,居然發現一個超級有趣的地點-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,看到許多網友的極力推薦,板頭村就列為吧拔的頭號目的地,告別奉天宮的媽祖,沿著159線道(北港路)往北港方向,過高鐵高架橋(159.164線3公里處),遇紅綠燈時,綠燈右轉直行約 700公尺,路上有遇到頂菜園鄉土館、板頭厝舊車站,沒有機會停下來,都是列為下一次再來的地點,就只用眼睛瞄一下!

由於假日人多,我們就繞到右邊堤防邊,倒著欣賞板頭村,其實板頭村,真的是到處都是藝術品,隨處都有交趾剪黏的作品,像我們繞另一邊,就撿到這幅海底世界呢!
DSC_0861
沿著堤防邊,來到鐵路越堤復興鐵橋附近,就看到了2010年11月完成的「三醉芙蓉交趾陶壁畫」,近50公尺長的交趾陶,讓人覺得華麗不已,也感受到作品要傳達出芙蓉的生命力,在冰冷的水泥提防上,朵朵堆砌地往上爬升,也彷彿察覺出,不同顏色花朵的三醉芙蓉。
DSC_0875 DSC_0887 DSC_0891 DSC_0884

鄰近旁邊的是另一幅鉅作「原鄉四季苦楝」,畫中可以看到台灣苦楝花四季分明的意象表達,呈現春花、夏葉、秋果與冬枝的美景,作品當然也傳達出象徵著台灣庄腳人刻苦耐勞的精神,不知道眼尖的,有沒有發現,苦楝花全是用碗片去製作的,用不同顏色的碗,切斷再黏的剪黏工藝,展露無遺!

DSC_0889 DSC_0890 DSC_0902

苦楝花上的的昆蟲,也是極為豐富、栩栩如生!
DSC_0895 DSC_0893

連地區的導覽圖都是用剪黏的方式表現,果然非常特別!
DSC_0907 DSC_0913 DSC_0914

3D造型的小火車,連動著台糖舊鐵道,復興鐵橋風光,而矗立在旁的「北港O鐵橋」,據說也是有心人故意挖掉的,為了實現究竟這最長、最彎的台糖鐵橋,是屬於北港還是新港的,雖然阿Q,但也是憑添幾許軼事。
期待有機會能再見到鐵橋重建完成,能漫步其上,懷思古之幽情,更甚者,若有機會坐上五分小火車,那可就更是美事一樁!
DSC_0917 DSC_0918 DSC_0923 DSC_0904

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,原來板頭村也是非常有歷史,清雍正時期,還是縣丞署故址,原來新港與板頭的人文底藴是陳年的!
DSC_0925 DSC_0927 DSC_0938


社區簡介:
嘉義縣新港能目前是台灣319鄉中剪粘及交趾陶從業人員最多之處,是台灣廟宇材料的生產重鎮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門古老技術正快速的凋零中,因此結合藝師共同成立「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」,由陳忠正藝師擔任協會理事長,推廣交趾及剪粘這門工藝技術,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各種活動的推廣,將這門傳統技術尋出路,使交趾陶能成為新港的象徵處處有交趾,而板頭村能成為「板頭剪粘藝術村」為台灣特色的村。
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新港原名笨港,是昔日種植胡麻的地方,古名「麻園寮」。居民大多原居號稱「開台第一村」的古笨港。前清時期,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,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,素有「小台灣」的稱號。而後卻因為一連串的天災人禍,導致居民遷移至現址。現今的新港市街原本只是個位於古笨港南方的小聚落,舟車往來頻繁,十九世紀後期,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,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的市集貨物集散地。但最後卻因河道淤積,喪失了原本的港口機能,而終於沒落成一個平凡的村落。

古笨港縣丞署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雲林縣的北港鎮和嘉義縣的新港鄉南港村一帶,過去被叫作「笨港」。清康熙五十五年(西元1716年),笨港街設置笨港公館。十五年後,即雍正九年,福建總督劉世明認為笨港地區煙戶繁多、姦良莫辨,於是上奏添設縣丞一名,因此而有了笨港縣丞署。縣丞署最早是設在笨港街的磚仔窯,一直到雍正十二年(西元1734年) 才遷至北港溪南岸的板頭厝,也就是現在的新港鄉板頭村。

僅管如此,事實上並沒有人知曉笨港縣丞署在板頭村的正確位置,唯一確定的地點只有新港鄉大興宮的後廂房,曾做為縣丞署的其中一個處所。而學界之所以認為縣丞署在板頭村,除了史料記載的遷移記錄之外,是因為民國88年一月至三月,科博管的考古隊在當地開挖了186平方公尺,確認了其建築基址、垃圾坑、幼兒墓葬、建材廢棄堆等遺跡。在這其中,出土的文物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,也最重要。包括了青花瓷、釉上彩、白瓷…等,其他還有小陶皿、紅尼茶壺、骨器…等等,可說是一處珍貴的遺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