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不其然,接下來遇到的四營將軍廟,雖然廟小,但是形勢完整,而且廟的外觀,還是有整理過的,也不是只有牌位而已,甚至北將軍與西將軍,都還是交趾剪黏作成的,真是太慎重又貼切了!
不過,時間上還是有點不足,繞了一圈,沒有找到中壇元帥,照慣例,這又是下一次來板頭村的理由之一,如果你有到板頭村,別忘了幫聽禹軒尋找一下中壇元帥!
南營將軍:「南方丙丁離火將 營兵驍勇護南境」
東營將軍:「九夷軍-東軍敵來犯 營兵鎮乾坤」
北營將軍:「五狄軍-北將獻精忠 營士保下灣」
西營將軍:「六戎軍-西軍壯如山 營士展威風」
以下資料來源
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
五營因為是廟宇駐守在當地五個方位的部隊﹙神兵﹚,因此除了孔子、文昌帝君、有應公﹙如十八王公、百姓公、萬善公﹚、福德正神等不帶兵的文廟、陰廟、土地公廟以外,無論鄉間或都市,一般廟宇都會在距廟宇數百公尺之內的範圍置設五營,分別於五個方位安置東營、南營、中營、西營、北營,當然都市可能會因為土地取得困難與交通問題,不像鄉間置設那麼普遍。
在臺灣民間五營的配置上,東營的神兵有九萬九千,部隊叫做「九夷軍」,南營的神兵有八萬八千,部隊叫做「八蠻軍」,中營的神兵有三萬三千,部隊叫做「三秦軍」,西營的神兵有六萬六千,部隊叫做「六戎軍」,北營的神兵有五萬五千,部隊叫做「五狄軍」。
四營也各有自己營隊的「營長」,東營「營長」是張基清,南營「營長」是蕭其明,西營「營長」是劉武秀,北營「營長」是連忠宮,因此在東營竹符上會書有張聖者鎮守東方驅邪押煞、南營竹符上會書有蕭聖者鎮守南方驅邪押煞、西營竹符上會書有劉聖者鎮守西方驅邪押煞、北營竹符上會有連聖者鎮守北方驅邪押煞等字樣,唯獨例外的是中營,中營的「營長」一般不寫成「聖者」,而寫成「元帥」,因為中營是五營的總指揮官,所以才寫成李「元帥」領鎮中方,李元帥就是一般俗稱三太子、中壇元帥的李哪吒,李哪吒除負有鎮守中方之責外,也是五營系統裏的最高統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