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到台茂吃飯,吃吧拔從中國回來後一直享要吃的福勝亭「豬排套餐」,飯後,天氣晴朗,翰霖院的姨丈提議出去郊外走走,大家都悶了很多天,因為也是一直下雨,吧拔便左思右想,最近的郊外可以到竹圍漁港,二話不說,殺來去了,路上,先去買一下復興空廚的麵包,哎呦,好多人排隊,景氣再不好,吃的東西果然還是不受影響。
到了蘆竹竹圍漁港,又是哎約一下,怎麼這麼多人,可見,真的大家都關在家裡太久了,一有好天氣,全部都出籠了,繞了一下才找到停車的地方。到了海灘,大人心不甘、情不願的讓小朋友盡情玩耍,毫無拘束的玩沙子、堆小沙丘城堡、撥沙子,都隨他們去啦!
連姨丈私藏的風箏都拿出來了,海邊的風,非常適合放風箏,三兩下,姨丈便把風箏放到天空上了!
天空真的很藍,怎麼拍,都覺得的光線非常充足,所有的色彩,都在幾天的灰蒙中,鮮活的起來!
小朋友更是盡情的玩沙坑,不,玩沙灘,奔放的靈氣,帶著無憚的笑容,好不快樂呀!
吧拔試了幾張低角度的仰拍,還算滿意呢!
離開蘆竹漁港,想去看一下夕陽,吧拔便帶了大家到圳頭社區的海邊看風車,還有夕陽!
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
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
大溪三坑月眉鐵馬道前段2009-02-22
反正,最近有空、天氣晴朗,聽禹軒便是想去騎腳踏車,今日集郵簿,預計要收集的是大溪三坑月眉鐵馬道,約了翰霖院,好像沒有空,我們就自行出發了!4+2+2+4+3,是的,叡叡,這次又堅持一定要其他的愛車-三輪車,坳不過他,只好上路了!
大溪三坑月眉鐵馬道的風景,真是非常秀麗,可以從大溪吊橋出發,大漢溪在旁,到了崁津大橋底下,仰望著偉聳的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,以前只在橋上走,現時橋下行,還真有一番不同滋味!
叡叡與崁津大橋比帥氣!
這個路標,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,因為,這天,聽禹軒僅在大溪吊橋與崁津大橋之間騎車,來回兩趟,我們就很過癮了,其實是吧拔考量到,往三坑的方向,看起來好像有許多小轎車在走,怕叡叡的三輪車撞壞別人的車,並且怕四~八公里的路,走不回來,下次再來探險吧!
小朋友特別愛騎在彈跳的石頭路,叡叡樂的!
大溪橋,有一攤看起來生意非常好的烤香腸,愛吃香腸的我們,當然不會放過,等待中,還聽到別的客人說,吃來吃去,還是這家好吃,YA!聽禹軒果然識貨,這香腸,還真的是肉實在,吃起來又不會太肥!瞧!萱萱跟叡叡,一人一根,不亦樂乎!
吃著吃著,大溪橋也亮了燈,悄悄的告訴我們,該回溫暖的家了!
崁津大橋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崁津大橋位於台灣桃園縣大溪鎮內,橫跨大漢溪兩岸,總長776公尺。主橋長270公尺,寬25公尺;兩端引橋各為305公尺、201公尺,寬21公尺。為台灣首座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,雙向各設置二線車道及人行道。台4線亦沿著崁津大橋兩端延伸。
大溪鎮位於北台灣多處重要觀光遊憩區(如北部橫貫公路、慈湖、石門水庫)門戶,為臺3線、臺4線、臺7線之交會點。在崁津大橋完工以前,原通往鎮內之主要橋樑武嶺橋每逢假日車輛壅塞,造成大溪鎮當地居民及遊客飽受塞車之苦,因此公路總局採納地方人士建議,闢建臺4線大溪外環道及崁津大橋連絡大漢溪北岸,以紓解前往北橫、石門水庫之過境車流,以提高該地觀光品質。
崁津大橋由榮民工程公司承包,2000年4月開工,2002年8月17日完工,並於該年10月19日正式開放通車。
大溪三坑月眉鐵馬道的風景,真是非常秀麗,可以從大溪吊橋出發,大漢溪在旁,到了崁津大橋底下,仰望著偉聳的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,以前只在橋上走,現時橋下行,還真有一番不同滋味!
叡叡與崁津大橋比帥氣!
這個路標,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,因為,這天,聽禹軒僅在大溪吊橋與崁津大橋之間騎車,來回兩趟,我們就很過癮了,其實是吧拔考量到,往三坑的方向,看起來好像有許多小轎車在走,怕叡叡的三輪車撞壞別人的車,並且怕四~八公里的路,走不回來,下次再來探險吧!
小朋友特別愛騎在彈跳的石頭路,叡叡樂的!
大溪橋,有一攤看起來生意非常好的烤香腸,愛吃香腸的我們,當然不會放過,等待中,還聽到別的客人說,吃來吃去,還是這家好吃,YA!聽禹軒果然識貨,這香腸,還真的是肉實在,吃起來又不會太肥!瞧!萱萱跟叡叡,一人一根,不亦樂乎!
吃著吃著,大溪橋也亮了燈,悄悄的告訴我們,該回溫暖的家了!
崁津大橋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崁津大橋位於台灣桃園縣大溪鎮內,橫跨大漢溪兩岸,總長776公尺。主橋長270公尺,寬25公尺;兩端引橋各為305公尺、201公尺,寬21公尺。為台灣首座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,雙向各設置二線車道及人行道。台4線亦沿著崁津大橋兩端延伸。
大溪鎮位於北台灣多處重要觀光遊憩區(如北部橫貫公路、慈湖、石門水庫)門戶,為臺3線、臺4線、臺7線之交會點。在崁津大橋完工以前,原通往鎮內之主要橋樑武嶺橋每逢假日車輛壅塞,造成大溪鎮當地居民及遊客飽受塞車之苦,因此公路總局採納地方人士建議,闢建臺4線大溪外環道及崁津大橋連絡大漢溪北岸,以紓解前往北橫、石門水庫之過境車流,以提高該地觀光品質。
崁津大橋由榮民工程公司承包,2000年4月開工,2002年8月17日完工,並於該年10月19日正式開放通車。
八德茄苳里埤塘公園騎腳踏車2009-02-07
再來貢獻一條簡易的單車道-八德茄苳里埤塘公園,這條路線也是一個圍繞著埤塘大池的單車道,也算是在聽禹軒的單車道集郵簿中,增添了一本。
這個地方與桃園大圳1-16號埤塘單車道不同的是,這裡的車輛比較少,爾而有機車經過外,小客車是不能進來的,不過,要說到景色,還是桃園大圳1-16號埤塘比較漂亮,也許是地處高度較附近高,看起來附近的視野較遠,而八德茄苳里埤塘的鄰近,就有一個小行工業區,房屋的天際線,比較紛亂點,並且這裡的埤塘顯然是小了一號,水面是縮小版呢! 無論如何,還是濃妝豔抹總相宜吧!
附近還有一小片的波斯菊花圃,在寒風中搖曳,也是生姿不少,花圃遠端的一排溫室,就是旭昇農場,在萱萱與叡叡小時候,我們可是去過呢!沿著埤塘的路,再穿過一條鄉間小路,我們三人還是來到了旭昇農場外頭,閒逛了一下,也不知道是太冷了,還是其的有點累了,這兩個小傢伙,可是開始鬧脾氣、彆扭了!不騎了,在吧拔的三催四請,外加威脅之下,總算又是回到了埤塘旁邊,
在埤塘邊的水田了,吧拔在一群黃頭鷺中,發現了一隻不一樣的埃及聖(環鳥ㄏㄨㄢˊ),它可是外來種,動物園跑出來的籠中逸鳥,也算是一奇遇吧!
後來我們父子三人,還到了中壢家樂福扭THOMAS的扭蛋,順便繞道一個好朋友介紹的中壢義民路運動公園(看起來不錯,改天再專程帶萱萱與叡叡來玩),走中豐路到青埔看高鐵、沿著河圳小路回家,途中在一處牧場,停下來看哞牛,之所以遊逛一圈,也是因為,吧拔隔天便要出差中國,算是用力地,盡了出差前、心虛吧拔的愛心。
古屋寒窗話今昔
「八德」地名的由來:資料來源八德市公所
1. 為始墾之清乾隆六年(西元一七四一年)時,所謂之「八塊厝」分別為「莊頭」、「莊尾」、「稻埕頭」、「連城」、「舊城」、「城外」、「公館」、「租倉」,其詳細地址多已無法確定,僅知「莊頭」在今八德國小之西,為唐山旺所建;「莊尾」在莊頭之北,三元宮之西;「連城」乃邱、廖二姓所居,為兩幢堡壘型相連之房屋,今村北長興路上尚有連城橋之名,茄苳溪經此一段稱連城溪;「城外」即今農會旁;「租倉」乃納儲租穀之倉庫為鄭姓所居,以上五處連同稻埕頭均在興仁里內;另外「公館」為官倉之所在,於「更寮腳」底,即今瑞豐、瑞祥、瑞德里交接處;「舊城」在「崙仔」邊,於今之福興里。
2. 其二為清乾隆十年(西元一七四五年)閩、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,居住下來的有八姓,即謝、蕭、邱、呂、賴、黃、吳、李姓,每姓各築一屋,故得「八塊厝」之名。
『八塊厝』,民國九年改稱『八塊』;又於民國二十五年改名『八德』。而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,於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一日正式升格為八德市。
這個地方與桃園大圳1-16號埤塘單車道不同的是,這裡的車輛比較少,爾而有機車經過外,小客車是不能進來的,不過,要說到景色,還是桃園大圳1-16號埤塘比較漂亮,也許是地處高度較附近高,看起來附近的視野較遠,而八德茄苳里埤塘的鄰近,就有一個小行工業區,房屋的天際線,比較紛亂點,並且這裡的埤塘顯然是小了一號,水面是縮小版呢! 無論如何,還是濃妝豔抹總相宜吧!
附近還有一小片的波斯菊花圃,在寒風中搖曳,也是生姿不少,花圃遠端的一排溫室,就是旭昇農場,在萱萱與叡叡小時候,我們可是去過呢!沿著埤塘的路,再穿過一條鄉間小路,我們三人還是來到了旭昇農場外頭,閒逛了一下,也不知道是太冷了,還是其的有點累了,這兩個小傢伙,可是開始鬧脾氣、彆扭了!不騎了,在吧拔的三催四請,外加威脅之下,總算又是回到了埤塘旁邊,
在埤塘邊的水田了,吧拔在一群黃頭鷺中,發現了一隻不一樣的埃及聖(環鳥ㄏㄨㄢˊ),它可是外來種,動物園跑出來的籠中逸鳥,也算是一奇遇吧!
後來我們父子三人,還到了中壢家樂福扭THOMAS的扭蛋,順便繞道一個好朋友介紹的中壢義民路運動公園(看起來不錯,改天再專程帶萱萱與叡叡來玩),走中豐路到青埔看高鐵、沿著河圳小路回家,途中在一處牧場,停下來看哞牛,之所以遊逛一圈,也是因為,吧拔隔天便要出差中國,算是用力地,盡了出差前、心虛吧拔的愛心。
古屋寒窗話今昔
「八德」地名的由來:資料來源八德市公所
1. 為始墾之清乾隆六年(西元一七四一年)時,所謂之「八塊厝」分別為「莊頭」、「莊尾」、「稻埕頭」、「連城」、「舊城」、「城外」、「公館」、「租倉」,其詳細地址多已無法確定,僅知「莊頭」在今八德國小之西,為唐山旺所建;「莊尾」在莊頭之北,三元宮之西;「連城」乃邱、廖二姓所居,為兩幢堡壘型相連之房屋,今村北長興路上尚有連城橋之名,茄苳溪經此一段稱連城溪;「城外」即今農會旁;「租倉」乃納儲租穀之倉庫為鄭姓所居,以上五處連同稻埕頭均在興仁里內;另外「公館」為官倉之所在,於「更寮腳」底,即今瑞豐、瑞祥、瑞德里交接處;「舊城」在「崙仔」邊,於今之福興里。
2. 其二為清乾隆十年(西元一七四五年)閩、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,居住下來的有八姓,即謝、蕭、邱、呂、賴、黃、吳、李姓,每姓各築一屋,故得「八塊厝」之名。
『八塊厝』,民國九年改稱『八塊』;又於民國二十五年改名『八德』。而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,於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一日正式升格為八德市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