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

新港 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Part2

在板頭村堤岸邊,欣賞完大鉅作的交趾剪黏後,聽禹軒來到了溫馨小品的區域,(以下的照片都是叡叡為主,那是因為萱萱突然鬧彆扭,怎樣都不下車)。

首先我們遇到了剪黏老師傅正在製作新的牆面,令人興奮地,居然還可以現場看到整個創作的過程,看著師傅使用特製剪刀,從敲開的瓷碗中,剪下適當大小的破片,再糊上水泥於牆面上,然後把一片片的彎曲磁片,亂中有序、序中有亂地,貼上水泥牆面,一下子亮麗的圖案就出現了,真是太生動了。

DSC_0945 DSC_0946

叡叡看得非常的專注,就好像是藝林兒童藝術班的創作過程一樣,看著看著,我想叡叡應該心跟手都很癢了吧!
最後其中一個阿伯師傅,還讓三個旁觀的大女生接手最後幾塊(應該是要收工了),一時間相機快門聲四起,大家看得更是激動了,居然還可以參與,老師傅也不介意,這就是南台灣質樸的人情味呢!
而我們家叡叡,從頭到尾都露出那想參與的神情,做足了期待的表情,在旁邊一直跟阿伯師傅打信號,當三位大姐姐離去時,阿伯終於看到了,也熱心地讓叡叡一起動手做,阿伯師傅幫叡叡剪了碗片,特別糊上了一小塊水泥,然後再教叡叡一塊塊放上去,好讚喔,可以自己動手做!叡叡和麻麻一起黏了10幾塊,太令人心滿意足了,趕快留下照片,以後再來新港,就能回顧這堵牆面上,也是有幾片是叡叡幫忙的,想想這種社區參與,好棒的感覺,而親身經歷交趾剪黏的過程,老師傅的平易近人,麻麻跟吧拔都不敢置信這段奇妙的交流,阿伯,謝謝您!不過貼的歪七扭八,應該不會讓您丟了工作吧!

DSC_0957 DSC_0959
DSC_0961 DSC_0965

老師傅阿伯,會不會是看到叡叡跟他穿同樣紫色的衣服,才讓叡叡放手一搏!噗!
(童年記趣系列圍牆)
DSC_0998 DSC_1005 DSC_1004 DSC_1001 DSC_0997

接下來的這幾幅牆面,那就是大大有名的作品,曾經登上yahoo!首頁的「養羊人家圍牆」,搭配上叡叡的身影,有趣的畫面就會出現了,非常地有故事性,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表情,都可以編織創造出不同的情節,所以大家都在各種不同角度取景,然後擠眉弄眼、搔首弄姿、面帶微笑,現場總是洋溢著歡笑聲,好棒的一個幸福場景!
DSC_1021 DSC_1025

(這是吧拔給我的餅乾,我快吃完了!好啦!不要哭,下次要乖喔!)
DSC_1027
(小狗狗!不要再搔癢了,我分給你就是了!)
DSC_1030

(小貓咪!不要爬那麼高,下來,我給你吃餅乾)
DSC_1034

(你親我一下)
DSC_1041

(童年記趣系列圍牆,已於3/11完成,其中有叡叡的貢獻)
DSC_1043 DSC_1045 DSC_1047

DSC_1048 DSC_1050

(嘉南大圳旁的牆面-農村孩提時光)
DSC_1055 DSC_1058

(做工精細的交趾牛)
DSC_1061 DSC_1063 DSC_1066


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網站

嘉義縣新港能目前是台灣319鄉中剪粘及交趾陶從業人員最多之處,是台灣廟宇材料的生產重鎮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門古老技術正快速的凋零中,因此結合藝師共同成立「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」,由陳忠正藝師擔任協會理事長,推廣交趾及剪粘這門工藝技術,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各種活動的推廣,將這門傳統技術尋出路,使交趾陶能成為新港的象徵處處有交趾,而板頭村能成為「板頭剪粘藝術村」為台灣特色的村。

自行開車:
1.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往
新港、北港方向,看見高 鐵高
架橋後右轉,直走 800公尺
即可到達園區。

大眾交通:

可搭乘嘉義客運或嘉義縣公車往北
港方向,搭至南港派出所下車,步行
約10分鐘。

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

新港 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外傳 2011-02-26

這次在新港板頭村欣賞交趾剪黏之際,車巡村內周圍,恰巧將鎮村的東西南北四方的四營將軍,幸運地收集到相機中,一開始先是遇到了南營將軍,憑著微薄的民俗知識,就在想這個村應該會有四營將軍吧!而且既然是交趾村,就算是四營將軍的小廟,應該也有看頭吧!

果不其然,接下來遇到的四營將軍廟,雖然廟小,但是形勢完整,而且廟的外觀,還是有整理過的,也不是只有牌位而已,甚至北將軍與西將軍,都還是交趾剪黏作成的,真是太慎重又貼切了!

不過,時間上還是有點不足,繞了一圈,沒有找到中壇元帥,照慣例,這又是下一次來板頭村的理由之一,如果你有到板頭村,別忘了幫聽禹軒尋找一下中壇元帥!

南營將軍:「南方丙丁離火將 營兵驍勇護南境」
DSC_0862

東營將軍:「九夷軍-東軍敵來犯 營兵鎮乾坤」
DSC_0872

北營將軍:「五狄軍-北將獻精忠 營士保下灣」
DSC_0906

西營將軍:「六戎軍-西軍壯如山 營士展威風」
DSC_0941

DSC_0940



以下資料來源
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

五營因為是廟宇駐守在當地五個方位的部隊﹙神兵﹚,因此除了孔子、文昌帝君、有應公﹙如十八王公、百姓公、萬善公﹚、福德正神等不帶兵的文廟、陰廟、土地公廟以外,無論鄉間或都市,一般廟宇都會在距廟宇數百公尺之內的範圍置設五營,分別於五個方位安置東營、南營、中營、西營、北營,當然都市可能會因為土地取得困難與交通問題,不像鄉間置設那麼普遍。

在臺灣民間五營的配置上,東營的神兵有九萬九千,部隊叫做「九夷軍」,南營的神兵有八萬八千,部隊叫做「八蠻軍」,中營的神兵有三萬三千,部隊叫做「三秦軍」,西營的神兵有六萬六千,部隊叫做「六戎軍」,北營的神兵有五萬五千,部隊叫做「五狄軍」。

四營也各有自己營隊的「營長」,東營「營長」是張基清,南營「營長」是蕭其明,西營「營長」是劉武秀,北營「營長」是連忠宮,因此在東營竹符上會書有張聖者鎮守東方驅邪押煞、南營竹符上會書有蕭聖者鎮守南方驅邪押煞、西營竹符上會書有劉聖者鎮守西方驅邪押煞、北營竹符上會有連聖者鎮守北方驅邪押煞等字樣,唯獨例外的是中營,中營的「營長」一般不寫成「聖者」,而寫成「元帥」,因為中營是五營的總指揮官,所以才寫成李「元帥」領鎮中方,李元帥就是一般俗稱三太子、中壇元帥的李哪吒,李哪吒除負有鎮守中方之責外,也是五營系統裏的最高統帥。

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

新港 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Part1

話說要來新港,網路上搜尋好玩的地方,居然發現一個超級有趣的地點-板頭村交趾剪黏藝術村 ,看到許多網友的極力推薦,板頭村就列為吧拔的頭號目的地,告別奉天宮的媽祖,沿著159線道(北港路)往北港方向,過高鐵高架橋(159.164線3公里處),遇紅綠燈時,綠燈右轉直行約 700公尺,路上有遇到頂菜園鄉土館、板頭厝舊車站,沒有機會停下來,都是列為下一次再來的地點,就只用眼睛瞄一下!

由於假日人多,我們就繞到右邊堤防邊,倒著欣賞板頭村,其實板頭村,真的是到處都是藝術品,隨處都有交趾剪黏的作品,像我們繞另一邊,就撿到這幅海底世界呢!
DSC_0861
沿著堤防邊,來到鐵路越堤復興鐵橋附近,就看到了2010年11月完成的「三醉芙蓉交趾陶壁畫」,近50公尺長的交趾陶,讓人覺得華麗不已,也感受到作品要傳達出芙蓉的生命力,在冰冷的水泥提防上,朵朵堆砌地往上爬升,也彷彿察覺出,不同顏色花朵的三醉芙蓉。
DSC_0875 DSC_0887 DSC_0891 DSC_0884

鄰近旁邊的是另一幅鉅作「原鄉四季苦楝」,畫中可以看到台灣苦楝花四季分明的意象表達,呈現春花、夏葉、秋果與冬枝的美景,作品當然也傳達出象徵著台灣庄腳人刻苦耐勞的精神,不知道眼尖的,有沒有發現,苦楝花全是用碗片去製作的,用不同顏色的碗,切斷再黏的剪黏工藝,展露無遺!

DSC_0889 DSC_0890 DSC_0902

苦楝花上的的昆蟲,也是極為豐富、栩栩如生!
DSC_0895 DSC_0893

連地區的導覽圖都是用剪黏的方式表現,果然非常特別!
DSC_0907 DSC_0913 DSC_0914

3D造型的小火車,連動著台糖舊鐵道,復興鐵橋風光,而矗立在旁的「北港O鐵橋」,據說也是有心人故意挖掉的,為了實現究竟這最長、最彎的台糖鐵橋,是屬於北港還是新港的,雖然阿Q,但也是憑添幾許軼事。
期待有機會能再見到鐵橋重建完成,能漫步其上,懷思古之幽情,更甚者,若有機會坐上五分小火車,那可就更是美事一樁!
DSC_0917 DSC_0918 DSC_0923 DSC_0904

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,原來板頭村也是非常有歷史,清雍正時期,還是縣丞署故址,原來新港與板頭的人文底藴是陳年的!
DSC_0925 DSC_0927 DSC_0938


社區簡介:
嘉義縣新港能目前是台灣319鄉中剪粘及交趾陶從業人員最多之處,是台灣廟宇材料的生產重鎮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門古老技術正快速的凋零中,因此結合藝師共同成立「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」,由陳忠正藝師擔任協會理事長,推廣交趾及剪粘這門工藝技術,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各種活動的推廣,將這門傳統技術尋出路,使交趾陶能成為新港的象徵處處有交趾,而板頭村能成為「板頭剪粘藝術村」為台灣特色的村。
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新港原名笨港,是昔日種植胡麻的地方,古名「麻園寮」。居民大多原居號稱「開台第一村」的古笨港。前清時期,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,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,素有「小台灣」的稱號。而後卻因為一連串的天災人禍,導致居民遷移至現址。現今的新港市街原本只是個位於古笨港南方的小聚落,舟車往來頻繁,十九世紀後期,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,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的市集貨物集散地。但最後卻因河道淤積,喪失了原本的港口機能,而終於沒落成一個平凡的村落。

古笨港縣丞署
(資料來源: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)
雲林縣的北港鎮和嘉義縣的新港鄉南港村一帶,過去被叫作「笨港」。清康熙五十五年(西元1716年),笨港街設置笨港公館。十五年後,即雍正九年,福建總督劉世明認為笨港地區煙戶繁多、姦良莫辨,於是上奏添設縣丞一名,因此而有了笨港縣丞署。縣丞署最早是設在笨港街的磚仔窯,一直到雍正十二年(西元1734年) 才遷至北港溪南岸的板頭厝,也就是現在的新港鄉板頭村。

僅管如此,事實上並沒有人知曉笨港縣丞署在板頭村的正確位置,唯一確定的地點只有新港鄉大興宮的後廂房,曾做為縣丞署的其中一個處所。而學界之所以認為縣丞署在板頭村,除了史料記載的遷移記錄之外,是因為民國88年一月至三月,科博管的考古隊在當地開挖了186平方公尺,確認了其建築基址、垃圾坑、幼兒墓葬、建材廢棄堆等遺跡。在這其中,出土的文物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,也最重要。包括了青花瓷、釉上彩、白瓷…等,其他還有小陶皿、紅尼茶壺、骨器…等等,可說是一處珍貴的遺跡。